株洲县将教育实践活动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相结合,通过四措并举,着力解决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让活动成效贯通到基层的每一个“细枝末节”。
整合窗口,让服务群众更近。将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定为乡镇联系服务群众的第一“窗口”,有效破解乡镇便民服务基础较弱及群众办事往返城乡跑“冤枉”路的问题。加强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升级建设,通过房屋调剂、“以奖代补”等措施,落实建设要求和项目资金,制定了硬件“四有”(场地、标牌、窗口、设施)、软件“八有”(职责、项目、人员、时间、制度、台帐、监督、考评)标准和相关服务规范。协调县涉农相关部门简政放权,按依法、公开、便民、高效原则,把计生办证、惠农补贴、低保劳保、就业服务、合作医疗等八大类29项审批、服务事项集中到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办理,通过即时办理、承诺办理、联合办理、全程代办等方式开展窗口便民服务。积极推行电子政务建设,加快县、乡政务服务网络互通互联,推进网上审批、业务指导和服务监管,力争尽快完成全县政务服务资源整合,确保涉农窗口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
整齐功能,让服务群众更实。实施村级活动场所“清零”工程,对全县245个村进行全面摸底,针对未曾纳入财政补助范围、目前无场所,建筑面积小于90 平米、需要扩建,以及现有场所鉴定为危房、需要新建或维修三种情况,由县财政统一拨付补助资金,按照量力而行、安全实用原则,建设好村级组织活动中心,实现全覆盖。实行村级活动场所功能“提升”计划,完善活动场所功能设计,将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站点、村级议事会议场所、村民文化活动场所、村级卫生室、党员服务站点等功能有效整合,进一步完备基础设施、健全工作管理制度,切实发挥村级活动场所的党员群众培训中心、村民议事中心、群众活动中心、为民服务中心“四个中心”作用,让基层服务群众的阵地更坚实、功能更齐全、效用更明显。目前,全县计划通过财政统一拨付和安排公车整治拍卖专项资金700余万元,完成82个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清零”及扩建、维修工作。
整集民意,让服务群众更细。大力实施社区惠民项目建设,通过整理集中群众意愿,着重解决垃圾场、小路灯、小绿地、小巷道、小沟渠等规模较小、不便列入重大项目计划的具体民生问题,让服务群众工作更加细致贴心。具体操作实行“三步走”,首先由社区居民联名提出项目申请,社区居委会受理并公示;再由乡镇政府和民政部门进行联合审核,县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实行专款专用;最后由社区居委会组织实施惠民项目,乡镇政府从中指导监督。在实施社区惠民项目建设的全过程,确保项目资金用在社区居民最需要的地方,解决好社区居民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困难。
整优队伍,让服务群众更强。以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为抓手,切实提高基层党员干部服务群众的能力。抓实“后进村”整顿。明确“县级领导联村、工作队员驻村、一村一策治村”的整顿模式,对全县25个“后进村”均派驻1个由县级领导牵头的工作组进行专项治理,促进后进村级组织战斗力的整体提升和“堡垒”作用发挥。抓优基层组织管理。大力推行村级组织建设“3+2”模式,形成以村级党组织为领导核心,村民自治组织为管理主体,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发展动力,村党小组和村民小组为工作桥梁纽带的基层建设管理工作格局。目前,全县已组建村级经济合作组织139个,建立了农村党小组1027个,村级组织自身经济发展能力和服务群众能力不断增强。抓严基层队伍监管。结合村支两委换届工作,进一步整风肃纪,切实把作风正派、带富能力强、群众基础好的人选进“两委”班子。严格执行《株洲县村干部职务退出办法》,对出现10种不能正常履职和不称职的情形的村干部采取主动辞职、组织调整、劝其退出三种形式使其规范退出现职。全县已有7名村党支部书记被进行了退职处理,进一步畅通了不称职村干部“下”的渠道,强化了约束警示作用,促使村干部队伍不断强化履职意识,努力增强服务群众能力。
来源:
作者:陈亚欣 杨霞
编辑:贺晓青
本文链接:https://wap.zzlknews.cn/content/2014/05/12/61359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