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书柜里,有两本书格外让我珍爱。它们既不是中外名著,也不是马列经典,只是因为来历有些特殊,才令我刻骨铭心。
我从小就喜欢读书,因为家里经济条件不好,常常买不起书。记得1955年读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我在同学那里看到一本《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便借过来看了看。谁知才看了一篇便着了迷,我的心深深地被书中的故事吸引住了。而我那位同学又偏偏是个“抠鬼”,好歹只肯我看一个小时。后来任我怎么恳求,他都不同意再借。“巧什么巧,买一本就是了!”我心里好气,可又不便发作,只是暗暗记下了书名和标价。第二天,我跟父亲说了这件事,父亲倒是很开通,笑了笑说:“多少钱?那就买一本吧。”
父亲是一位小学教师,当时每月的工资28元,要养活全家5口人,我那时已有10岁,开始懂事了。心想,这本书要3角6分钱,可以买三斤米,差不多够全家吃一天了。连忙对父亲说:“不买了,我再找那位同学借一借就是了。”谁知两天后,他还是把书买了回来。父亲的国学功底比较深,他让我先通读两遍,掌握故事情节,品位人物性格,再弄懂故事内含的深刻道理。最后,他又尽可能地找出寓言故事的原文,对照白话文给我讲解古文知识。父亲说:“你这样读,才算是读进去了。”以后,我按照父亲说的方法读书、学古文,果然大有长进。
1961年,我在株洲师范念书。一天,我在书店中看到了一本名叫《写作入门》的书,定价4毛1分钱,我翻了几页,觉得很适合自己阅读,一心想买下来。可一摸口袋,空空如也,便去向同来的同学借,谁知那个同学也是囊中羞涩,只好作罢。这件事后来不知怎么被语文老师刘隆慈先生知道了(后来才明白是那个同学透露出去的),他便专程从书店买来这本书送给我,还告诉我怎样联系自己的实际去读书,去提高写作技巧。而且在后来的教学中,也对我格外关照,比如将我的作文作为范文在作文课时朗读,让同学们传阅,更加激发了我读书和写作的积极性。
事情虽然过去了四、五十年,父亲早已仙逝,刘老师亦是耄耋之年。但每当看到这两本书时,我总会想到他们,感激他们。
来源:
作者:齐一匡
编辑:贺晓青
本文链接:https://wap.zzlknews.cn/content/2014/07/30/61356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