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行政村)是我国地方行政体系中,最小的自治单位。而村民委员会主任(俗称“村长”),在很多人的眼中,也许是比芝麻绿豆还小的“官”。近日,株洲晚报收到了一位年近七旬的王忠宿老人的来信:株洲县淦田镇新马村有一位好“村长”沈千波,他上任三年多没拿过一分钱工资,工资分给村里的老人和低保户;他带头捐款修马路、装路灯;他四处奔走,为村里的新农村建设争资金,引项目;村民的医保、养老缴费,现在都由村里包了……几年的时间,他让全村人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变化。让人惊讶的是,这位写信的老人住在隔壁龙门村。他叮嘱记者,一定要去新马村看一看。
走访
老人拿出前年写的“表扬信”
记者来到新马村,还没见到“村长”,就被村民围住了。
72岁的张祖兴老人拉着记者来到家中,翻出一张已经发黄的“报告”。“天晴一把刀,落雨一团糟。”张祖兴老人说,以前村民都是这样形容村里的黄泥路。“大家一直盼着村里修好道路,早年还动员村民集资,但最后不了了之。老沈上任后,把集资的钱全部返还给村民,自己带头捐一万块,东奔西跑向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申请补贴和对口扶持资金,村里盼了多年的水泥路,他上任第一年就修好了。
第二年,老沈还把路灯亮到了各家门口。去年大旱,老沈先自掏腰包花了5000块给村里买大水泵从水库里抽水救急,接着又自己拿钱给购买了小水泵灌溉的农户发了100块奖励。今年一开春,他就为村里争取了农田改造资金,建起了排涝防旱的水渠,他说将来他不做“村长”了,这个水渠还能一直用下去。
“这几年来,老沈工资一分没要,为村里的发展至少还倒贴了五万多块钱。”说到动情处,张祖兴老人眼睛都模糊了,取下老花镜擦拭眼泪。“这个报告是前年写的,想代表村民的心愿送到县政府去。结果被老沈知道了,他拦住了我,说莫搞这些。”
评价
“这样没有私心的村长我服”
在村民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了一幢蓝色的两层楼幼儿园,楼梯边有一间30平方米不到的杂物间,这里就是村干部的办公室,还是会议室、接待室。村支书、村主任和村组长正在开会讨论低保户名额的分配问题,村里一共160多户,630多口人,而低保户名额只有26户,为了公平公正,会议最终讨论由村民打分来决定。
村民指着一位穿着整洁的短袖衬衣,身材不高,瘦小黝黑的老人说,他就是我们“村长”。
听说隔壁村有老人给晚报写信表扬自己,在众人面前,沈千波有些不好意思。
村支书周青山说,2011年他请老沈回村,当时老沈已经60岁了,住在城里,在芦淞市场群做仓库门面出租生意,生活富裕吃穿不愁,子孙满堂。因为乐善好施,脑子灵活,在外吃得开,村民们都拥护他当村主任。
刚开始在村里搞建设时,大多数村民都是支持老沈的,但也遇到过很多困难。装路灯时,一根固定拉线要钉在一位周姓村民的院子前,对方拦住要“补点钱”。沈千波发了顿脾气:“村里的钱,全都要用在村里公共建设上,你个人想要,一分莫想!”村民后来很惭愧:“村里我哪个都不怕,但我服你老沈。”
心声
我就是想给村里多办些实事
村里越来越好,村民们也越来越满意,但老沈还是觉得做得不够。在办公室的墙上,挂着几排照片,“这是去长沙县几个示范村考察时拍的,就是想挂起来让大家看看,新农村能做成什么样子。”
目前,村里已引进一个上千万投资的砖厂,解决了众多村民的就业问题,除了农耕收入,他们每月还能拿到两三千元的工资;建了一个株洲市一级幼儿园,可以容纳100多名小朋友入园;把十多年的荒田进行整改,承包分配出去,建起了一批绿色农产品养殖场……随着村里的集体收入从零到有,除了给村民们买保险,村里一些上档次的公共建设也已经提上了日程。
今年5月,老沈又被推选当村主任,看着丈夫东奔西跑,妻子心疼他,干脆从市里陪他回到了农村。对于村里将来的建设,他又开始盘算起来:头三年里,修好村道装好路灯,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吸引投资,集体有了收入,给村民都买上保险,这些都已经实现了。下一阶段,要吸引更多的企业和资金进村来,同时修好水库搞好农田建设,把田间走道硬化成机械路,让村民的播种机、收割机直接开进田里,把农业现代化搞起来,让村民们都富起来。
来源:
编辑:贺晓青
本文链接:https://wap.zzlknews.cn/content/2014/09/11/61353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