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县仙井乡关王村转业军人唐际宜,至今珍藏着一枚抗美援越时期由越南政府颁发的纪念勋章。
唐际宜1939年出生,1958年入伍,进入武汉高射炮兵学校学习,当时战争形式紧迫,原计划四年的学习变成了两年的速成班,学校毕业后被分到福州某高炮部队,1967年部队开赴抗美援越战争前线。
据唐际宜回忆,从1966年起,国家就派了一个高炮加强师支援越南,其建制相当于一个整军,参战军人一年一轮换,他是第二批赴越参战的,师部驻扎在越南的安沛,主要作战任务是保卫安沛飞机场,他所在的团部则驻扎在80公里之外的狼盖,肩负保卫师部和火车站的双重任务。唐际宜担任连长,高炮连配备的是8门双管三级高炮,属于人工填弹,电子发射的半自动化武器,发射器就掌握在他这个连长手里,美军飞机来空袭时,观察员通过通讯设备向他报告敌人飞机的方位,他则摁动发射按钮,指挥并亲自操纵发射。
当时敌机轰炸非常频繁,最多的一天飞来20多架敌机轰炸火车站,70多架飞机轰炸飞机场,由于有高炮炮火的密集保护,敌机始终无法有效对北越安沛飞机场和狼盖火车站两个军事要地实施有效打击。一天上午,乌云密布、唐际宜接到观察员报告、四架敌机朝火车站飞来,敌情就是命令,唐际宜高呼一声全连准备战斗!战士们各就各位,炮弹上膛,待敌机进入射击圈,唐际宜一声令下8门高炮同时开火,敌机见势不妙掉头就跑,唐际宜操纵一门高炮锁定一架敌机按下了发射按钮,顿时敌机冒着黑烟逃遁。“打中了!打中了!”阵地上一片欢呼。由于当时敌我双方的阵地犬牙交错,我方未能找到飞机的残骸,按照部队规定,只能算击伤敌机一架。
1968年10月,援越一年的唐际宜换防回国,返回福州原来的部队。回国前,他获得越南政府颁发的纪念勋章。关于中越历史上那段友谊,唐际宜深有感触。中国对越南无偿支援的时间最长,力度最大,所以中越关系在很长时间内度过了一段“蜜月期”。中国军队在越期间深受老百姓的爱戴,百姓对他们像对待亲人一样。部队生活是艰苦的,有时供应跟不上,但战士们始终保持昂扬的斗志。过节的时候,老百姓就会送来花生、香蕉等土特产,当地人办婚庆喜事,也邀请他们去喝喜酒。部队纪律很严,不允许拿老百姓的一针一线,也不允许喝喜酒,他们每次都婉言谢绝了。1972年唐际宜转业到株洲市物资公司,还保持着军人的作风,每天上班早、下班晚,兢兢业业,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1988年唐际宜退休回乡定居。
抗美援越战争已经过去50多年,唐际宜还经常拿出那枚勋章看一看,勋章上两只手紧紧握在一起,象征着中越历史上那段珍贵的友谊。
来源:株洲日报
作者:王桂林
编辑:贺晓青
本文链接:https://wap.zzlknews.cn/content/2014/11/03/61351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