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军 通讯员 肖恩德 陈华
岁末隆冬,记者来到株洲县松西子社区,和村民一起盘点一年的收成。种粮大户莫贤辉第一个站出来晒成绩单:“全年种粮纯收入18万元。”
“土地流转费2700元,两口子在蔬菜基地种菜的收入还有6万多元。”村民罗友良也底气十足……
土地流转、科学种地、职业农民,今年,农民增收的渠道宽了,农业成了有盼头的产业,农民成了体面的职业,田间、车间,处处洋溢着农民的笑脸。
“田间”和“车间”擦出火花
今年夏天,“养在深闺”的炎陵黄桃,通过专营店,通过网络电商,源源不断往外销,炎陵果农们狠狠地幸福了一把。
株洲千金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嗅”到了商机:以黄桃为主要原料,开发一款专门针对女性的“黄桃饮”。
12月23日,该公司“黄桃饮”项目负责人秦画置向记者展示了这款饮料:精致的小玻璃瓶内装满了淡黄色的液体,揭开瓶盖芳香四溢。“目前还在调制阶段,预计明年3月批量生产,市场前景看好。”
一个是炎陵县近年来培育的支柱产业,一个是本埠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龙头企业,二者强强联合,“田间”和“车间”擦出火花,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更有保障。
今年,农业调结构、转方式的脚步明显加快,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更加明显,企业与农民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更多元。目前,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达1792家,农产品加工企业超过2760家,休闲农业企业发展到305家。
“老本行”有了新“增长点”
种田比较效益低,农村劳动力纷纷“洗脚上岸”,土地变成“沉睡的资产”。如何让闲置和抛荒的土地重新焕发生机?
株洲县农民莫贤辉进行了生动的尝试。去年,他在渌口镇松西子社区流转耕地280亩,集中连片种植水稻。劳动力不足,他投资50万元购买了3台农机;技术推广有困难,他高薪聘请了4名种植经验丰富的农民。他还在农技人员的指导下,积极推广集中育秧、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统防统治等技术,科学种田。
“去年纯收入8万元,今年翻了一番多。”在田间安排冬种的莫贤辉满心欢喜,从一位普通农民到种粮大户的转变,莫贤辉认为是土地流转流出了效益。
“老本行”有了新的“增长点”,不仅体现在粮食种植。松西子千亩蔬菜基地通过发展设施栽培,推广“农超对接”模式,实现了产销两旺,菜农的效益比以往增长20%左右。
今年,全市十大农业产业化项目催生了一批农产品加工项目,带动农户6.6万户,户均增收达3000元。
经济新常态带来了农业新风景,农村呈现新的增长方式,农民成为新兴经营主体。
来源:
编辑:贺晓青
本文链接:https://wap.zzlknews.cn/content/2014/12/26/61348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