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株洲日报》:谢家福祖桥
2014-12-29 09:19:00 字号:

  株洲县朱亭镇高福村有一座远近闻名的四拱麻石古桥,名叫福祖桥,已经有240年历史了。

  福祖桥本名谢家福祖桥,由当地谢氏家族单独出资修建,因此桥的碑记开篇就这样写着:“凡桥多为众姓所建,而是桥独一姓修者”,道出了该桥的与众不同之处。

  据谢氏族谱记载,先祖于明洪武12年(1368年)由江西迁居于此,并发展为当地一大姓,为了解决当地一大坝——柴坝带来的生活上的不便与困扰,谢氏家族当年曾与当地另一賀氏大姓共同协商修一座桥,遭到拒绝后,谢家单独修桥,先是修了几个石墩,再在上面架上木桥,后来又在水宽的地方改建成两个石拱。由于始终没有彻底解决过大坝问题,于是从1804年开始,谢氏家族决心举全族之力,修一座福萌子孙后代的大桥。在6祖母带头各捐田一亩和若干银两存入祠堂作为修桥费用后,全家族纷纷响应,富裕人家捐银钱上千两,贫困人家也捐出一二两纹银,20年共捐银8745两,捐田8亩,终于建成一座当时在整个湘潭都罕见的大桥。

  之所以罕见,首先是桥的跨度大,四拱桥长达50米,单跨长约10米,这样的气势在当时是非常惊人的。其次是桥的质量非常高,麻石都是从南岳后山购来的,桥墩桥拱的巨型条石都是用糯米反复灌成的浆去勾缝,据说糯米浆硬化后坚硬如铁,炸都炸不烂,可保桥千年永固。桥面全铺麻石板,桥两边设麻石雕花栏杆,桥头两端分别立有石狮子、石麒麟,桥面正中有大型麻石水牛浮雕,意为金牛护桥,桥匾、功德碑也都是由汉白玉建造。另外,由一个家族历时20年修成这样一座罕见的桥梁,这在地方上也是少有的,修桥福萌子孙后代的宗旨在桥碑上写得明明白白:“先人之修是桥也,以待后也;后人之修是桥也,以承先也。”

  大桥修成之日,为此感到特别荣耀的谢氏家族举行了盛大的仪式,请了当地最有名的文墨先生书写“谢家福祖桥”,刻在桥上,还请了狮舞和艺人来赞桥,艺人当时赞桥的几句话至今仍在当地流传:“石桥用石堆,雄狮壮雄威,百头水牛同时过,此日便可将你摧。”因为一百头水牛同时通过柴坝是不可能的事,所以其意也就是说谢家福祖桥千秋万代,永远牢固。

  据说,谢家修桥时遇到了极大的困难,族长就打发兄弟到他姓贺的妹夫家借钱。传说先人在凤凰山秘密埋下了18处财宝,姓贺的妹夫在起猪栏时挖到了一窖,因此贺家很有钱,贺家也同意借钱,但前提是桥的功德碑上要写上他的名字,这个被宗族观念非常强的谢家拒绝了,谢家宁可自家勒紧裤带再卖田,也不愿意外姓掺进来修桥。最终凭着整个家族的团结和艰苦奋斗,完成了福祖桥的修建。

  桥建成后,谢家两祖母又捐田两亩入祠堂,作为桥的维护费用,族人在桥边修建了一座茶亭,供南来北往的客人驻足歇息。据说谢家当初立下规矩:凡过桥行人,文官下轿,武官下马。各路官人都敬重谢家修桥的义举,自觉做到下马步行而过。

  后来,谢家又卖田30多亩,捐资修了10多华里的石板路,连接渌衡攸醴,带动当地的贺氏家族紧跟着也修了一条从朱亭狮子山通往九坵坳十余华里的麻石板路,福祖桥的交通地理位置因此更加显得重要,桥边一度店铺林立,南北客商云集。1949年,解放军南下时,10多辆坦克轰隆隆过桥,福祖桥岿然不动,安如泰山。

来源:株洲日报

作者:宋兰英

编辑:贺晓青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