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深刻把握高质量发展的科学内涵
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质量发展要从供给、需求、投入产出、分配、宏观经济循环等多个方面看,为我们进一步深刻把握高质量发展的科学内涵提供了根本遵循。推动高质量发展不仅要从供给方面着手,也要从需求、投入产出、分配、宏观经济循环等方面大力推进。
在供给方面,要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首先要从供给方面着力。要坚持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并重,着力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发展壮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通过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市场激励等手段,加快推动基础材料、工业母机和工业软件等重要领域的国产替代,增强我国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着力规范地方政府招商引资行为,将招商引资工作重点从拼政策优惠转变到优化营商环境、提高服务水平上来。各地要立足自身条件,发展特色产业,实施差异化竞争,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避免在新兴产业发展中出现“内卷式”竞争。
在需求方面,要加快建设强大国内市场。推动高质量发展,也要重视从需求方面发力。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增加专项债发行额度,优化地方政府化债方案。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大力提振消费,研究扩大“消费品以旧换新”覆盖范围,进一步优化房地产政策,更大力度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扩大有效投资,着力推进城市更新,加快地下管网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从放宽准入、减少限制、优化监管等方面入手,扩大健康、养老、助残、托幼、家政等多元化服务供给。健全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的细化政策体系,提升民营企业投资安全感和投资信心。
在投入产出方面,要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注重提高投入产出效率。加快推动科技创新,着力激发经营主体活力。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推动国有资本“三个集中”,持续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扎扎实实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鼓励民营企业家专心致志做强做优做大企业。加力推进清理拖欠企业账款工作,强化源头治理和失信惩戒。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有序扩大自主开放和单边开放。
在分配方面,要加快构建政府、企业、居民更为合理的收入分配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注重构建政府、企业、居民三者良性互动、更为合理的收入分配体系。平衡三者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例关系,既要保障市场效率,又要体现公平正义。优化初次分配,夯实市场基础,平衡企业与居民的直接分配关系。强化再分配,发挥政府调节作用,平衡政府与市场的分配关系。引导三次分配,激活社会力量,补充政府——企业——居民分配链条。构建政府、企业、居民更为合理的收入分配体系,有助于实现三者良性循环。企业兼顾薪酬与投资的合理分配有助于激发员工活力与创新动力,并提升企业竞争力。居民收入稳步提升有助于增强消费能力,并拉动企业盈利与经济增长。在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前提下,政府轻税负、强民生等财税政策有助于降低居民预防性储蓄比例,促进消费扩容提质。
在宏观经济循环方面,要着力推动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循环通畅。我国拥有全球最具成长潜力的超大规模市场,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注重做强国内大循环,着力推动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循环通畅,以国内大循环的内在稳定性和长期成长性对冲国际循环的不确定性,推动我国经济行稳致远。以生产升级夯实循环根基,让供给高质量、有创意。以分配优化激活循环动力,让居民能消费、敢消费。以流通高效打通循环堵点,让商品流转快、成本低。以消费扩容提质牵引循环升级,让市场有活力、有潜力。
全过程人民民主具有“六个多”的鲜明特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历史经验,顺应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期待,不断深化对民主政治发展规律的认识,围绕什么是全过程人民民主、怎样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这一重大课题,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极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论述内涵丰富、思想深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是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民主。全过程人民民主不仅有完整的制度程序,而且有完整的参与实践,形成了全面、广泛、有机衔接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构建了多样、畅通、有序的民主渠道,实现了过程民主和成果民主、程序民主和实质民主、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人民民主和国家意志相统一。强调继续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建设,把人民当家作主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党治国理政的政策措施上来,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党和国家机关各个方面各个层级工作上来,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工作上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实现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制度载体,必须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作用,继续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牢牢把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掌握在人民手中;协商民主是实践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在我国有根、有源、有生命力,深深嵌入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全过程,要健全各种制度化协商平台,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强调一个国家民主不民主,关键在于是不是真正做到了人民当家作主,要看人民有没有投票权,更要看人民有没有广泛参与权;要看人民在选举过程中得到了什么口头许诺,更要看选举后这些承诺实现了多少;要看制度和法律规定了什么样的政治程序和政治规则,更要看这些制度和法律是不是真正得到了执行;要看权力运行规则和程序是否民主,更要看权力是否真正受到人民监督和制约。这些重要论述,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学理、哲理,需要我们深入研究阐释,为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提供有力学理支撑。 概括地讲,全过程人民民主具有鲜明特点,主要体现为“六个多”。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多环节的民主。权力运行的决策、执行、监督过程,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民主。党和政府的每一项重大决策,都是在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听取意见、进行科学论证的基础上,按照集体决策的议事规则产生的,能够有效避免主观臆断、个人专断。执行遵循公开是常态、不公开是例外的原则,行使自由裁量权也要恪守严密规范的程序。监督依托的是以党内监督为主导,人大监督、民主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审计监督、财会监督、统计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贯通协调的监督体系,这样可以有效防止权力失范、权力寻租、权力滥用,确保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多层次的民主。从中央到地方直至基层,各级党委、政府都坚持人民至上,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定政策、想问题、办事情的过程中,都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注重察民情、听民声、顺民意,积极回应人民诉求、保障人民权利、增进人民福祉,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工作的根本标准。这些根本价值取向不仅体现在党对各级党委、政府和党员干部的政治要求、工作要求中,而且体现在责任约束、纪律规矩约束中。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多途径的民主。人民可以通过直接选举或间接选举的选举民主,依法选出人民的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可以通过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社会组织协商等协商民主,围绕改革发展稳定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在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开展广泛协商,努力汇聚民智、形成共识。还可以通过网络、信访、举报等各种途径和形式,便捷地行使民主权利。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多领域的民主。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都充分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经济建设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政治建设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最大限度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注重发挥法治在保障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中的作用,让人民群众在每一项法律制度、每一个执法决定、每一宗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文化建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着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让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社会建设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不断提高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生态文明建设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让人民群众在绿水青山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多维制度保障的民主。党的领导制度、人民代表大会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为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社会的主人和自己命运的主人提供有力保障。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多元归一的民主。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民主集中制、坚持以法治为保障,根本目的在于通过激发亿万人民的历史主动精神、创造精神、奋斗精神,凝聚起全体中华儿女的智慧和力量,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共同奋斗。 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这些特点,既是区别于其他国家特别是资本主义国家民主的显著特征,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优势所在。今天,全过程人民民主在现实生活中正展现出蓬勃生机和强大生命力,我国经济繁荣、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形成这样的生动局面,全过程人民民主功不可没。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学习时报
编辑:颜佳程
本文链接:https://wap.zzlknews.cn/content/646954/67/15373322.html
